我未尽孝,而你已老

作者:佚名 来源: 米饭美文网 时间: 2024-11-12 04:48 阅读:

“父亲送东西给儿子时,儿子笑了。儿子送东西给父亲时,父亲哭了。”有多少人曾为这句话所感动。有人说,爱是向下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而爱向上有时却很难,不是我们没有孝心,而是我们常常忽视和错误地认识。

他们一步步衰老,而你却没察觉

在我们面前没了底气,变得小心翼翼

我妈年轻时是个暴脾气,一言不合就动手,虽然只是在我肩上背上拍几下,但之前已经是乌云压顶,我身体的某些部位早已僵硬,去迎接巴掌与压迫感的降落。让我妈动怒实在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考试没考好,把刚穿到身上的衣服弄脏了,放学跟小伙伴们疯玩回家太晚……

大学毕业后,我考到了离家500里的省城某单位,录取消息传来时,唯有我妈在旁边冷眼以对,说:“现在这么欢天喜地的,说不定哪天一分钟都不想待呢。”这话说得实在不合时宜,一向忍气吞声的我都生气了。过了很久之后,我才明白,我妈内心深处是不想让我离开。

后来我爸告诉我,我妈有次发烧,头疼得抬不起来,只能在床上躺着,我爸递药端水时,我妈忽然说:“闺女一个人在外面,她要是像这样生病了,谁又来给她递药端水呢?”听着我爸的转述,我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原来粗线条的老妈,还有如此细致温情的一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妈似乎再也没有像过去那样气势汹汹过。

倒是我,长期在外面,由于工作烦乱,积攒下一些负能量,气场同时增强。回来面对爹妈,虽然一再提醒自己要做个孝顺女儿,但有时还是难免失控,扯着嗓子就嚷嚷起来,搁过去我妈早就暴跳如雷了,但现在,她只是默然不语,该干嘛干嘛。不知怎的,对于我妈的这一变化,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后来遇到一件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有一次,我去汽车站接朋友,下着小雨,我撑着伞在出站口等着。旁边一个老太太,站在一地的大包小包旁边,细雨濡湿了她灰白的头发,眼神怯怯地朝我看过来。过了一会儿,她操着浓厚的乡音向我借手机,给她闺女打个电话。

挂了电话后,她再三向我道谢,说她闺女马上就来接她了。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不提前通知,她说早晨起床喂鸡,忽然想给闺女炖个汤,就抓了两只鸡带城里来。不知道汽车几点能到,怕让闺女白等着,原打算到了以后再去打公用电话,没想到现在小店也不装电话了。她絮絮叨叨地说着,有点余悸未消,同时也很庆幸,说碰上了我这个大好人。我听得突然很想掉眼泪,这个老太太平时怕是不怎么出门,但她想女儿了,硬着头皮就出了门,一路上,许多个环节都让她感到手足无措,她一路冒险,只为看一眼女儿。

她的惶恐与茫然,是无数父母的缩影。他们深爱自己的孩子,想为儿女做更多,但是,他们已经被甩到了时代边缘。他们大多没有多少钱,从牙缝里攒下的那一点,没准早就贴补了我们的购房首付。他们看我们日夜打拼,精疲力竭,他们想为我们做点什么,但在这个他们自己也搞不定的时代,又怕无端地给我们添乱。这个老太太的不告而来,内心大概也有一份怕被拒绝的忐忑吧。

所谓“代沟”,只是我们缺少倾听

前几天和几位同龄的北漂朋友聊天,聊到和父母打电话的话题,几位朋友很无奈地表示,每次打电话都说不了几句就匆匆挂断。也有觉得“实在不好意思”的,就让孩子们上来叫一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挂掉。

至于为什么和父母聊不到一块,朋友们给出的理由惊人地一致:和父母有代沟,“反正没什么好说的”。

我在农村长大,见过很多凤凰男、凤凰女的“孝心”。父母历尽千辛万苦供他们读书,他们也很争气,从黄土地走出来,有的成为大学教授,有的当官发财。于是,他们觉得该尽孝道了。但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只能在逢年过节回家待一兩天,然后留给父母大把钱。也有把父母接到城里享受的,好吃好喝供着。只是一旦和父母坐在一起,就变得沉默寡言,惜字如金。

是真的没有共同话题了吗?真正的好儿女,可能有很多标准,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好好地、认真地和父母说说话。让他们介入你的生活,介入这个时代,好让他们觉得,你离他们并不遥远。

什么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不仅仅是物质供养

朋友在一次聚会上吐槽他那容易被人忽悠骗钱的老母亲。母亲70多岁了,子孙满堂却一直不愿进城生活,始终一个人守着老家的屋子。老人家身子硬朗,零花钱也富足,无事可做时,便跟着同伴去听各种各样的健康讲座。在销售人员的忽悠下,买了很多三无药酒和养生器材。

朋友哭笑不得,可当我质疑他对母亲关心不够时,他表示了不服:“怎么不够了?给她那么多钱,足够她花了。”再往下聊,果然,儿孙们忙于工作,一般两三个月回家探望一次,匆忙几个小时,一起到镇上最豪华的饭店吃完饭,再去超市大肆采购一番,便急着回城了。

钞票营造出的物质丰裕只是表象,失去了爱与陪伴作为支撑,并非老人真正所想所需。

多带他们看世界

我曾给我妈买过一个专看韩剧的iPad。半年后回家,发现还是空白屏,一部剧都没下载,我笑她懒得钻研。她自嘲道:“老啦不会弄,又怕你忙没敢问你,我看电视也一样。”

我会孜孜不倦教孩子,天为什么是蓝色,小狗摇尾巴的含义,太阳系和银河系的关系,甘之如饴,呵护备至。同样耐心给过我世界启蒙的父母,有朝一日对世界更迭力不从心时,却羞于向我求助。因为我过往语气里的不耐烦,因为潜意识里他们已然老去、没有必要与世界同步的看低。

后来发现,联结他们与世界的通道就是我。我不曾带他们去看过世界,他们又如何得知这世界的精彩。

如何对待父母,是对自己晚年的一次预演

有一个公益广告很多人都为之动容过:一个老太太做了一桌子菜,看着钟表,等待儿女的到来。但是,打破她寂寞的,是一个个电话,儿女依次告诉她,不回来吃饭了。这个老人在空寂的房间里踟蹰着,喃喃道:“都忙,忙好……”

这条公益广告,建议天下儿女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但我每次看到都想,就算儿女丢下手里的工作陪在老人身边又如何?她还是会有压力吧?这个广告,让我对衰老更加恐惧。

如果说培养孩子犹如再世为人,可以修正自己成长路上的各种偏离,帮助父母去感受生命的更多,就是对自己晚年的一次预演。

一天,我妈在电话里说,我弟要她去学车。我的第一反应是反对,都快60岁的人了,刮着蹭着怎么办?我妈说,我平时骑电动车,你弟说电动车不安全。

我突然就明白了,我妈其实是想学开车的,只是还有些忐忑。她打这个电话,是想寻求我的支持。那段时间,我妈和我的电话,大多跟学车有关。第一步背交规,她花一个星期时间跟教材死磕,然后欢欣鼓舞地告诉我,她通过了。

我理解她的快乐,那种成就感。也许,学车于她,不只是能够实现去远方的可能,更让她觉得,时代滚滚向前,而她始终在线。

另一个朋友的做法也值得学习借鉴。她是家中的独女,由于工作关系,她和父母分隔两地。于是,她想了一个点子,要求大家定期在家庭微信群里进行“正能量打卡”,比如,这天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读到一段很特别的话……她都会一一在群里打卡,同时也要求父母这样做。

以前,父母的注意力全部都在她的身上,恨不得一天给她打3通电话。而现在,通过正能量打卡,她发现,二老开始一起去郊游,并重拾年轻时对诗歌的爱好……

旁观以及帮助父母的自我实现,让我不再那么害怕老年的到来,老人依然有理想可以追,带着拥抱生活的热情。

龙应台那篇著名的《目送》里,有段非常经典的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虽是如此,但是,有哪一个父母,亦不是希望在他们暮年时,儿女就在身边。吃着家常便饭,说着家长里短,过着承欢膝下的日子。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