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心情日记合集:乡心何处归

作者:佚名 来源: 米饭美文网 时间: 2024-12-17 01:54 阅读: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创作于40年代即将沦陷的香港。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萧红从家乡到哈尔滨再到青岛再到上海再到日本再到重庆最后到香港,离家乡是一步远一步,香港更是成了其葬身之地。因此在香港写故乡,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可谓一往而深。曹革成是萧红丈夫端木蕻良的侄子,他写的《我的婶婶萧红》详尽的记述了萧红的一生,这本传记有助于更好的阅读《呼兰河传》。 “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听着跳大神的鼓声响起,那遥远的家乡小县城,满天星光、满屋月亮,鼓声在寂静的夜中传播开来,从东北一角追随着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这鼓声仿佛就是萧红人生的背景音乐,于悲凉中取热闹,又在这深夜仅有的热闹中更衬显了人生的悲凉。读着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那位一生命运多舛、坚强而愁苦的东北女性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呼兰河县,其母在她年幼时去世,中学时闹过一次学潮,中学毕业后与当地一门当户对人家订婚。与未婚夫滞留在哈尔滨时已怀孕,未婚夫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挺着大肚子的萧红。萧红向报社求救,认识了萧军,萧军救出被扣押在旅馆中的萧红后二人同居。不久,萧军对其他女人有意,萧红默默忍受。后二人由于战争原因辗转青岛到上海。二人在上海与鲁迅成为朋友,也许是萧红实在无法忍受萧军,只身前去日本。后回来由于战争原因与萧军一起去到武汉,在武汉认识端木蕻良。在一起北上去延安时遇到了丁玲,丁玲知萧红与萧军不合,撮合了萧红与端木蕻良。萧红与端木蕻良先去重庆后去香港,萧红由于长久的肺病及早年生产方面留下的疾病最终在日军进攻香港时香消玉殒。在曹革成的文字中,萧红短短的一生充满痛苦,尤其是与萧军在一起的那几年,端木蕻良的出现使萧红逐渐走出爱情的痛苦而能更用心的写作。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萧红对家乡的所有美好想念都与祖父有关。祖孙二人在后花园中的欢声笑语就是长大后记忆中的家乡的全部。小黄瓜、大倭瓜、樱桃、玫瑰,跟着祖父除草却除掉了稻子、跟着祖父浇水却把水向天上洒、在祖父的帽子上插满玫瑰花惹得全家人大笑、顶着水缸在头上走路、困了在后花园睡午觉……无忧的童年,静谧的后花园,老的太老而返老还童,小的太小就是一调皮的孩童,两者的组合返璞归真,给人最原始简单的快乐。长大后的萧红历经人生的磨难与战争的颠簸,有家不能回,那童年的无忧快乐,愈加显得珍贵。文字的叙述及其平静,然而平静中却可以看到世事的沧桑、人事的变化。一颗破碎的心回过头来看往日的欢乐,不得不升起一股悲凉之情。 《呼兰河传》一共7章,写呼兰河的布局、地方的风俗、快乐的童年、后花园的荒凉以及三个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静静的文字,谈不上忧伤、也谈不上深情,然而读后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呼兰河的荒凉、保守、落后,在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永恒中凝固。里面是愚昧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跳大神、娘娘庙会、鬼节、唱大戏,一切是为了神或者鬼,唯独没有人,人是最不受尊重活得最无足轻重的动物。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一切细细回味,才是最看得清故乡是怎样一个故乡的人。一辈子呆在家乡,一辈子是局中人,对于家乡倒看不到这么深、这么远了;对于故乡倒没有这么恨又这么爱了。只有有家不能回,梦中的家乡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呼唤,于是每个街道、每家商店、每种习俗、各类人都一一清晰可显,梦中的家乡逐渐完善、梦中便以为这就是家乡。故乡处于中国的最北端,人却在中国最南端,萧红听不懂香港的语言,更加的怀念家乡。家乡只是一个悲剧性的家乡,人生真是一个很大的讽刺笑话,萧红竭尽一生要逃出家乡的落后与保守,蚁子样的人生,却在一个开放、发达的大城市怀念起家乡,甚至想回到家乡。 喜欢萧红是由于她坎坷的人生,也由于这部如同遗言一样的小说《呼兰河传》。中国有无数个小镇、小城、小村庄,都不起眼,时间的流逝,这些小地方永远进入不了历史长河、这些地方连同这些地方的人们一起被遗忘。“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蚁子样的人群,重复的人生,周而复始,萧红的笔下,展露了小地方真实的一面。“悲凉”,人生可不就是悲凉的么。 乡心何处归,只能在文字中画出,只能在梦中呼唤,远离了家乡的萧红,用人生画出了真正的呼兰女儿。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