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育分更要育人 高一议论文900字
时下,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父母天南海北地陪读,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愈演愈烈,引人深思。陪读,不仅“育分”,更要“育人”。
为什么要选择陪读?原因其一是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亲身督促孩子的学习。可是有了家长在一旁的“看守”,孩子就一定会认真学习吗?个人体验来看,结果未必。大多时候,孩子们做的都是“表面工作”,一旦脱离了父母就会丧失自觉学习的能力,若本质不改变,如再大的力也不能把一块海绵压变形,孩子无心学习时无论外界如何逼迫都是无用功,孩子仍无法用心学习。此时应该从孩子本身入手,在家长的引导下让孩子对学校产生兴趣,这样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孩子也能够认真学习。
选择陪读更主要的原因其二是家长想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孩子最好的关照。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学习的,这是基于良性陪读的基础上,即父母既“育分”又“育人”,孩子有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只是在孩子们的学习之余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和精神教育,再配合良好是物质环境,在孩子获得优异成绩时,也帮助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但更深度地“为了孩子专心读书”,只是让孩子学会学习,而其他一切生活行为如洗脸刷牙,吃饭,都由父母代替孩子完成。这种只育分不育人的陪读,最后只会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在社会上也只是无用之才。北大神童魏永康,十三岁凭借超凡的智力和学习能力考入北京大学,但最后却因为其自身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被迫退学,这正是父母长期“恶性”陪读导致的后果。魏永康的事例充分证明,教育不仅是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陪读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且还愈演愈烈?还是中国长期大环境的影响。在许多家长的固有观念里,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分数便决定了一切,由此家长更注重学习成绩而不是全方位人格的塑造,这样导致陪读不仅仅是学习环境的改变更是孩子整个生活能力的退化。再有家长间的相互攀比,有了个案出现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个案加入,最后演变为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让一些人趁虚而入,无理地抬高学位房的价格,使中国房价朝着不健康趋势发展,也十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由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大环境,让分数不再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教育“育分”更要“育人”。
陪读不是不可取,既然学校已经提供了住宿机会,就是希望孩子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父母作为后备力量完全不必全程参与。大考之即,适当的物质环境支持是可取的,但这一定是只改善环境而不使其缺乏能力。最重要的是,陪读“育分”更要''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