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与自由:横行诗海的船意象 古诗词作文2000字

作者:小编 来源: 米饭美文网 时间: 2023-05-23 16:38 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达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一叶扁舟风雨中”、“野渡无人舟自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古代诗词中涉及水就少不了“舟”,是什么使这小小的“舟”字横行诗海?

唐代以前,船意象在诗歌中出现频率不高,也不具有典型性。大唐帝国版图辽阔,国势强大,文人多积极进取,漫游与干谒成为时代风气。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岑参则从军中绝漠,体验异域风情……他们的活动领域广大,精神气度之恢宏,都是前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这成了唐诗繁荣的一个客观条件。漫游虽然豪壮,偶尔也会有故国之思;干谒的路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失意中难免自伤身世,即使顺利进入官场,宦海沉浮,很多人的生命耗费在往来奔波的途中。于是,他们写了很多诗,诗中每每提到旅途中藉以安身的小船。

李白离开家乡亲人,扁舟出峡时,写了一首《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时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开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是古代楚蜀交界,随着平原的出现,蜀中诸山至此不复再见,所以诗中说:“山随平时尽”:由此他继续前进,只有来自四川的长江还可为伴,所以诗中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此时年仅二十六岁,年少气盛,豪气干云,自觉前途万里,可以如大鹏展翅,所以诗人虽寄身舟中,还有故乡多情的流水相送,并不令人十分感伤。

下面有两首诗中的“船”意象却更多融入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霞。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春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诗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回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中,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的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特别突出一个“孤”字。诗人运用音响(猿啼、秋声),静景(明月、林山晚景)、动景(急夜流、纷纷木叶)、色彩(沧江、青苍)烘托出月照孤舟的意象,将漂泊之感、故人之思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最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最为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体。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日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檐倚仗看牛斗,银汉遥应接风城。——《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十一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的意象,“危樯独夜舟”、“疏灯自照孤帆宿”、“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与写照。而“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名句,更将孤舟与诗人的身心直接联系在一起:诗人见到菊花两度开放,他的心渴望回到故园,一叶小舟本来寄托着还乡的希望。可是却系在夔州江边,他的身体也象是被缚住的一船一般,不得自由。

这类以“船”寄寓漂泊之感的诗歌还有很多: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朗中贬吉州》

而最为直接的从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兮晓侵月,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化身。

此诗是因睹木兰舟日日浮千洞庭湖上,而联想到自身如孤舟一般漂泊天涯的命运:清晨,洞庭湖冷清的水波浩渺广阔,似乎与天际的浮云相连。木兰树雕成的华美船只每天都在湖上送人远行。诗人忽然想到:自己几次在木兰舟中望人远行,却不知道自身其实亦如木兰树斫成、漂泊天涯的一叶孤舟!据宋代笔记记载,唐末,馆阁诸公泛舟湖上,以“木兰”为题赋诗。忽有一贫士登舟作了此诗。诸公大惊,仔细审视,原来竟是李义山之魂。这个记载虽不足信,但诗中木兰舟与诗人共同的漂泊命运尤疑感人至深。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问。——韦应物《白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问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洁一庵。——韦庄《西塞山下作》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马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四涧》

前者写夜钓归来,渔人懒系渔船、任其随处漂荡的情景,传达出坦然闲适的心态:后一首诗描绘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这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舟”不仅停留于古典诗歌,在现代诗歌中也大放光彩。更何况,人海茫茫,在海样的人群中生活,又有多少生活的篇章不和舟船相关?毛泽东和周恩来抒发他们的雄伟抱负,用的分别是词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和对联“立马昆仑,浮舟沧海”。马雅可夫斯基自杀所留的绝命诗,点睛之句居然是“生命之舟撞在爱情的暗礁上”!

真的,越是深入探究下去,“舟”字越显魅力纵横,意境深广,而其意境实系出于千古历史之积淀,焉能不深不广?!此时,耳边仿佛传来苏大学士穿越时空的感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