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兴安
编辑荐:它按秦代的建筑风格和街道布局,建成了气势不凡的旧名“水街”,南来北往的游客川流不息,热闹异常。唯有那灵渠以及其上的拱桥风彩依旧,颇感亲切。
1966年,我调往广西兴安新建的一六六医院,离桂林市五十多公里,1969年离开。虽然工作不足三年,去兴安县城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我对于这片土地却有着不能忘怀的记忆。我多次询问自己缘何会有如此厚重的情感,想得到的答案是因为她与我的家乡十分相似。一朵野花,一方水塘,一条山路,都成了最亲切的相遇,撩拨起缠缠绵绵的思乡愁绪。
一六六医院是一所按备战要求新建的综合性医院,收治对象主要是援越抗美的伤病员。病区、生活区、办公区等等分散在多个山脚。楼房曲廊、绿树掩映。六十年代的附近百姓不曾见过如此宏大气派的现代建筑,步行数十里前来观看。
院里山峦起伏、林木叠翠,在阳光照射下,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四周的农田错落,阡陌纵横。清澈见底的小溪铺满水草,弯弯曲曲,奔流不息。间或,在对面的曲径小路上,一两个肩挑捆柴的农夫,迈着挑担人独有的脚步,匆匆而过,好一幅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
只不过,无论大自然造就的这方景色多么迷人,都掩盖不了当地百姓的贫困、原始。他们中不少人家的温饱没有保证。在全院人员分批下乡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时,我的三同户一家三口住着一间破旧、狭小的土砖房,几乎餐餐主食蕃薯,几个腌辣椒做菜。
也许正是这段经历,每每听到《弯弯的月亮》这首歌时,我便无端的联想到兴安,联想到医院附近的村民,总感觉这歌词所描写的、这旋律所表达的就是那灵渠的小桥,就是那山村的阿娇,心中莫名地泛起淡淡乡愁。
一六六不远处,难得一见的云海山色尤其叫人叹为观止。
雨后初晴,站在某处山顶,放眼望去,刚被雨水冲刷过的大地是那么清新,山体是那么洁净,树木是那么碧绿,人的心境也随之爽朗。若连若断的山峦,好似天然的堤坝搂抱着一方云池,神秘莫测。数个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隐或现的山尖,飘浮在白茫茫的云海之上。缥缥凫凫的纱雾,把它罩在梦幻中,罩在仙境中。
我们去兴安要走一个多小时。这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山区小镇,淳朴、简陋。不算宽敞的街面用一块块石砖拼接而成,凹凸不平,有种走在小乡村的感觉。秦始皇为连接珠江、长江水系而修建的灵渠穿街而过,距今两千多年了。那用条形麻石堆砌而成的堤岸,直如刀削,骄傲地向世人诠释,这就叫“固若金汤”。每隔一段距离有供船只停泊靠岸的码头,镇中百姓在这洗菜洗衣。岸边垂柳飘逸,阿娜多姿,倒影如画。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石拱小桥,耸肩驼背,稳踏两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供行人来往两千多年,无声无息。只有两侧那厚厚的的青苔和蕨草静静地记录着时光的流转,诉说着年代的悠长。
如今,虽然繁华早成遥远,但依然可以隐约感受到曾经的气派与辉煌。
人们驻足其上,仿佛置身于遥远的秦代,看到了熙熙壤壤、喧闹鼎沸的繁忙景象、繁华街市;看到了满载货物的木船扬帆起航,浩浩荡荡驶向漓江、湘江;听到了运河的浆声、生意人的脚步。
桥边的桂林米粉店是我去兴安街必定光顾的小店铺。柔软清爽的米粉,碎蹦蹦的炒黄豆,风味独特的辣椒酱,让食客大饱口福。我认为,只有在这里,才可以吃到最正宗的桂林米粉。
然而,令我十分遗憾的是,我所看到的“灵渠”只是其一段“渠”而已,它的主体工程“湘漓分流”、“铧嘴”等不但全没见到,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也难怪无人介绍,因为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的特殊年代,谁会去说、谁敢去说这帝王将相的作品呢?
直到2007年四月,我受好友之邀,在桂林待了半个多月,再次游览了桂林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其间,特地去了兴安,去了一六六。故地重游,感慨万千。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换了人间”!没人再唱那“过去的歌谣”了。三十年不见,兴安小镇完全变了,认不出了!它按秦代的建筑风格和街道布局,建成了气势不凡的旧名“水街”,南来北往的游客川流不息,热闹异常。唯有那灵渠以及其上的拱桥风彩依旧,颇感亲切。更加让我心满意足的是认真观看了“湘漓分流”的全套工程。高超的设计,精准的施工,确保它经受住几千年的惊涛骇浪,牢固如初,十分感叹古人的智慧和胆略。
相比之下,一六六却是另番景象:不知哪年集体转业,已经好几年没有使用,空闲着。和当年比较,显得十分冷清、荒凉。病房那边大门紧锁,我们试图钻个空子去曾经工作过科室看看,没有找到,只好作罢。
不过,周围的民居与之对照争足了面子:排排座座,崭新新潮,俨然一排现代时尚的别墅群。在它的衬托下,一六六显得格外的小,格外的土,格外的静。又似乎变成了文物,印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从这个层面讲,它不同样有意义吗?
兴安,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