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炷祭轩辕

作者:小编 来源: 米饭美文网 时间: 2023-06-25 00:43 阅读:

八月中旬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晨,我们市委党校赴延安考察团结束了在西安的考察,又从西安出发,沿西铜高速公路北上,首先去黄陵县桥山,拜谒中华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我们前往拜谒的轩辕黄帝,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他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部落首领,他征服其他部落,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肇造了中华民族的最初雏形。黄帝是我国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创始人,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古籍称“黄帝定百物之名”、“凡技术皆自轩辕始”,他成为神人合一的中华民族祖先形象,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对轩辕黄帝的祭祀,萌发于先秦,宏扬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即便是十六国南北朝西夏辽金亦未曾间断。祭祀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桥山黄帝陵早已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是全体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的心灵皈依之地。

汽车过了渭河渐渐进入黄土高原。想象中的黄土高原到处是裸露的黄土,沟沟豁豁一片苍黄,但是,车窗外,蒙蒙烟雨中,沿途山山峁峁一派葱茏。在淮水之滨闷热了一个夏季,来到黄土高原,竟遇到初秋的第一场雨,竟是这般凉爽、惬意,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黄土高原的植被竟如此丰茂,满眼青翠,偶尔在哪一片山洼里还会出现一湾绿水,一片果园,几幢农舍,恍如江南景色,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建设生态文明再造秀美山川已见到显着效果。

进入黄帝陵景区,小雨仍然不紧不慢地下着,环顾四周群山苍茫。轩辕庙北依桥山,南临沮水,气势恢宏。轩辕庙前广场用一块块巨大的鹅卵石铺砌,鹅卵石之间有绒绒青草缀缝。入口广场与桥北广场之间是庙前印池。传说黄帝经常在此刷洗玉玺大印,故名印池。对面即为黄帝置印的印台山。印池为改建桥山和印台山之间的沮河古道而成,有300多亩水面,四周绿树环绕,池水清澈,碧波荡漾,为黄帝陵平添了些许灵秀之气。印池上的轩辕桥用花岗岩石料构成,粗犷而古朴。轩辕桥南北两端有花岗岩望柱。过了轩辕桥,我们考察团一行以轩辕庙山门和龙尾道为背景拍摄了集体照,然后便三三两两地踏上龙尾道,直奔轩辕庙山门而去。

轩辕庙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建筑,门额上镌刻着“轩辕庙”三个鎏金大字,为原国民党山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1938年清明祭陵时所题。庙院里古柏参天,游人如织,到处是晃动的雨伞和雨披。导游小姐们举着三角旗,各自招呼着自己的一拨团员,在一个个景点跟前不停地解说着。轩辕庙里生长着十几棵千年古柏,其中一棵古柏传说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树龄已有五千多年。这棵柏树高约二十米,树干围长十米,虬枝苍劲,柏叶青青。我不禁暗暗称奇,好大一棵古树啊,经历了五千年风霜雨雪,依然高举着苍翠的枝叶,守望着这片黄天厚土!一种敬畏之感从心底油然而生,我特意请少良为我在树下照了一张像。

穿过绿荫映照的庭院,来到诚心亭。诚心亭面阔五间,黑瓦红柱,檐下居中位置,悬挂一个横匾,上书 “诚心亭”。抱柱亭联是“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所谓诚心亭,意为所有前来祭祀的官员人等,至此可稍事休息,整理衣帽,静心静面,方可进入正殿祭祀。再北边是碑亭,也是面阔五间,黑瓦红柱,描梁画栋。抱柱亭联是“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亭内立有孙中山、毛泽东祭黄帝陵文手迹碑刻,还有蒋介石、邓小平手迹碑刻。

过了碑亭,又见一棵高大的古柏树,名为“汉武挂甲柏”。传说汉武帝西征回师时在此休息,曾把盔甲挂在这棵柏树上,因此而得名。导游绘声绘色,指指点点,说是因汉武帝在树上挂甲,树身上便留下甲胄的印迹,有如不愈的伤痕,每年春天都会溢出亮晶晶的松油,耐人寻味。我仔细观看,怎么也看不出甲胄的印迹。传奇嘛,导游姑妄言之,我就姑妄听之吧。

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歇山顶,黑瓦红柱,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门楣匾额“人文初祖”是同盟会元老、国民党高级将领程潜于抗战初期祭陵时所书。当是时日寇侵占东北华北,国共两党都派代表恭祭黄帝陵。国民党“中央祭文”序称:“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四日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忆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精神,特派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特派代表林伯渠致祭黄帝陵,毛泽东亲自撰写祭文,祭文写道:“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派代表,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关头,国共两党为激发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救亡公祭黄帝陵,表明了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神圣国土的坚强决心,同时也表明了黄帝这位人文始祖深刻而巨大的民族感召力。

殿前巨大的铜香炉里香火旺盛,烟雾缭绕。趋前拜谒的人进进出出,川流不息。我虔诚地祭起一炷心香,走进轩辕大殿。殿内供奉着放线型石雕黄帝像,高近四米,宽三米多。雕像的石料为整块墨玉,重十多吨。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我在黄帝石像前三鞠躬,谨致敬天法祖之仪。

祭祀大殿位于轩辕庙中轴线的最北边,坐落在三层石台之上。大殿呈正方形,三十六根直径一点二米的花岗岩石柱古朴而沉稳。祭祀大殿四面无墙,顶上有一个巨大的露天圆孔,造型新颖,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祭祀大殿用石十多万吨,大气磅礴,是国内罕见的典型石磊殿堂建筑。大殿中央耸立着高三点九米、重十二吨的轩辕黄帝浮雕像,雕像的背后镌刻着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石像前有纹饰精美的青铜祭器。殿前广场可容纳5000人同时祭祀。

轩辕庙东侧为碑廊。存有历代珍贵碑石四十多方,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奉旨栽植松柏的记事碑,有元泰定二年禁伐黄帝陵树木的圣旨碑,有明太祖洪武四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有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祭黄帝陵碑,有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亲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来桥山祭奠轩辕黄帝的记事碑,等等。

轩辕庙西侧是一个独立的院落。有贵宾接待室,文物陈列室。陈列室里陈列着该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和一些书画作品等。

走出轩辕庙,我们又分乘电瓶车前往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桥山之巅。山上松柏参天,郁郁葱葱。沿石板路拾阶而上,到功德坛开始进入陵道。功德坛为方形高坛,上面矗立着黄帝功德碑,碑上的浮雕画描绘歌颂了黄帝的丰功伟绩。经过石阙、牌坊,进入陵园大门。一单檐歇山顶祭亭呈现眼前,黑瓦红柱,飞檐翘角。祭亭里置放着供桌、香炉,祭台,殿中矗立一方高大的龟驮碑,碑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黄帝陵”三个行书大字,笔力遒劲洒脱。

祭亭后面就是轩辕黄帝的陵冢。陵冢前还有一方青砖黑瓦砌造的墓碑,上题 “桥山龙驭”,它告诉我们,此地是黄帝驾龙升天之处。史书记载,黄帝活了118岁,有一年他出巡河南,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催促下,黄帝又跨上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留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桥山龙驭”的传奇,也是黄帝陵的由来。

毛毛细雨依然下个不停,陵区里到处都是前来寻根祭祖的人。我和同行的少良、丁昆二位同仁在黄帝陵前的祭亭里,行跪拜叩首大礼,这一拜,终于实现了一个炎黄子孙谒陵祭祖的夙愿。我们又来到大铜钟跟前,每人撞钟三次,钟声柔和而悠远,但愿这钟声如愿祈来华夏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安康幸福。我们缓缓地绕陵一周,以寄托缅怀先祖之情。黄帝陵封土有三米多高,封土上生长着几棵粗细不一的小柏树,环冢砌以青砖花墙。放眼整个陵园,外有红墙护卫,园内青砖铺地,古柏森森,苍翠欲滴,整个陵园显得古朴,肃穆而典雅。

黄帝陵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有一个二十多米高的土台,台上生长着苍松翠柏,有曲折回环的石阶通向台顶。土台跟前一个砖砌的碑上标明是“汉武仙台”。《汉书》记载,元封元年汉武帝勒兵十八万,北征朔方凯旋,祭祀黄帝,筑台祈仙,而成汉武仙台。台上游人很多,我们没有上去,就匆匆下山了。

细雨绵绵,秋风飒飒。旅游大巴轻轻滑动,载着我们渐行渐远。回首桥山,郁郁葱葱,烟雨苍茫。桥山啊,你是一座神圣的山,在你山巅的苍松翠柏间,蟠曲着中华民族的根脉,蕴育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魂。桥山啊,你是一座献祭的山,千百年来,祭扫黄帝陵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庄严典礼。现在每年国家都要举行公祭活动,民祭活动也愈加隆重。桥山啊,你是一座文明的山,向来有着“慎终追远”伦理情怀和祖宗崇拜文化心理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千里迢迢纷至沓来,寻根祭祖,凭吊怀古,桥山已成为社会人际团结的文化纽带。

伟哉,桥山!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