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缘灭,醉梦红楼 -大观《红楼》有感2800字

作者:小编 来源: 米饭美文网 时间: 2023-05-23 16:48 阅读:

大观园还在,可里面的人却都已不知去向。潇湘馆阶前的千竿翠竹依旧迎风而舞,上面仿佛还有林妹妹的泪痕。紫鹃你又去了那里?廊下的鹦鹉在催姑娘吃药呢,快煎药吧。咦,林妹妹怎么不见了?是去赴诗会了,还是葬花去了?

窗外还在下雨,我睁开了惺忪的眼,怅然若失,原来这一切只是一场虚幻的梦。书还在桌上,我却睡着了。数不清的雨滴落在窗子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响声,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我曾经无数次为《红楼梦》落泪,为这些“小才微善”的女子落泪。喜欢湘云的直爽,喜欢探春的机敏,喜欢宝钗的豁达,喜欢黛玉的真情……

而当有人问我,《红楼梦》令我如此喜欢的原因,那莫过于是从它里面我得到的许多深刻感悟。

林黛玉: 世事浮沉,我独我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用在黛玉身上正合适,在环境复杂的大观园里,黛玉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没有父母依靠,独自出门在外,那最需要变得圆滑去讨贾府人欢心的就是她,可偏偏不是她。她该哭就哭,该说就说,敢爱敢恨,简单纯粹,而这,就是我喜欢的黛玉。

黛玉葬花的那一刻,我觉得黛玉就是天上那不染尘俗的仙子,因为只有她会想起将落花埋在土里,一个她认为最干净的圣地,看似简单的举动又有几人能想到呢?宝钗事无巨细,体贴圆滑,但我并不喜欢她。明明全书写她好的细节也不少,可我记得最清楚的却是宝钗在偷听红玉对话后为怕被发现,竟说出:“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这样的话语。且不论她这样做是有心还是无意,但我可以清晰的知道,如果是黛玉她一定不会这样做,她也不屑于这样做。不是她蠢,而是她天性如此,就是那样的高洁,根本不会去多加在乎别人的眼光。

的确,有时黛玉说话刻薄,不像宝钗那般讨人欢喜,她也不会像宝钗那般在别的姐妹出现困难时立即出现,可是这才是黛玉啊。黛玉在大观园里呆了那么久,怎么可能不懂人情世故,怎么可能不知道像宝钗那样会讨人欢喜。可黛玉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明知世故而不世故,在这世事浮沉中,保持着自我。她有她自己的世界,独自欢喜与悲伤着自己的风花雪月,为花落而泣,为流水而伤,别人不在乎的一切她都能在意。

我单纯的欣赏与喜欢她这个人,她的性格,她的喜悲,她的才思,她的爱情.......我全都喜欢。看到她死前火烧诗稿、手帕时,不知为何,我竟有了一种感同身受,与她一同恨宝玉,与她一同绝望。

或许这才是我喜欢的黛玉,不拖不欠,所有感伤都表露,所有欢喜都分享,不顾结果,简单纯粹的姑娘。在所有复杂琐碎中,始终保持自我,真好。

生而为人,就要恣意洒脱,何苦为世俗所扰,丢失自我。世事浮沉,我独我!

枉凝眉:宝黛情绵绵意无穷

《红楼梦》是一条河,有人在河里看到了石子,有人看到了鱼,有人看到了落叶和浮木,有人看到了空玻璃瓶,但这些都不是河本身,既然终究是管窥蠡测,那不如去看潺潺流水、鳞鳞波光,它们至少跟着河走到了尽头。

这红楼里的流水和波光,便是宝黛的爱情。前世,他们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离恨天外,一个逐日以甘露浇灌;今生,他们是怡红公子和潇湘妃子,金陵城中,一个终生以眼泪偿还。宝黛的缘,是仙缘。

自打在荣国府初见黛玉,宝玉就意识到这个林妹妹于自己意义非凡,“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何曾没见过,“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一次是他们的远别重逢。有点像佛教里的因果,石头城里,他们再续三生石畔的缘。

听闻黛玉无表字,他说“莫若‘颦颦’二字极妙。”一语便见宝玉对黛玉观察之细;听闻黛玉无玉,他说“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美好的事物,他希望能与黛玉共有;听闻黛玉住碧纱厨,他说“老祖宗,我就在碧纱厨外的床上很妥当”不知为何,他很想呆在黛玉身边……

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他们一直牵挂着对方,却一直未曾表露,他不说,她也不会问。但生活中的点滴,细数都是温情。宝黛皆是痴情人,存着一段心事,不好说出,都只用假意试探,其间琐碎,难免会有口角,为此宝玉不知摔了多少次玉,黛玉不知绞过多少次香袋,一个在潇湘馆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磕磕绊绊,却不知情意愈浓。

宝玉成亲之日,却是黛玉魂散之时,一个喜极,一个哀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黛玉在那晚香消玉殒,潇湘馆外却热闹非凡,好不惨淡!她最后会想些什么呢?会是秋天脱口而出的渔翁、渔婆吗?会是宝玉挨打后送来的两条旧绢帕吗?会是宝玉在她死后“做和尚”的许诺吗?……另一边,洞房里,当宝玉满心欢喜地揭开盖头时,却发现是宝钗,他发了一回怔,在盛装艳服的宝姑娘前,宝玉有些无措,“林姑娘呢?”这一声问得人心一疼。在得知他心心念念的林姑娘已亡故时,宝玉眼前一黑,寻到了阴司。

“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来此?”

“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路。”

“故人是谁?”

“姑苏林黛玉。”

林妹妹本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陪他在人世玩了一遭就走了,船过水无痕一般。从此缘散。

白先勇先生曾说:“也许天长地久可以做如是解:你一生中只有那么一刻,你全心投入去爱过一个人,那一刻就是永恒。你一生中如果有那么一段路,有一个人与你相互扶持,共御风雨,那么,那一段也就胜过终生了。”

照此理解,宝黛也曾有过天长地久,有过永恒和终生,这也就不枉他们前生今世凝眉一场了。

好了歌 : 封建礼教下的挽歌

初读《红楼》只想关注宝黛的感情线,觉得《葬花吟》美到了极致

二读,终于理清了文中的人物关系线,然后依据判词去评断每一位女子。

三读《红楼》,觉得好了歌体现了人生的大智慧。《好了歌》很通俗,都是大白话,说的也都是人之深情,无非就是人生如梦(前两句)、世态炎凉(后两句)。可是我们往往不愿意面对,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以为这一切都可以天长地久。

甄士隐为什么一听就彻悟了呢?因为这些他正好都经历过了:功名利禄都不需要生命终结也会一夜之间失去,娇妻爱子转眼就能路人。

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呢?人生不过如此,何况自己一无是处,从来没为这个世界创造过什么。

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了《红楼梦》之后,我觉得《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曲封建专制与礼教统治制度下女性哀婉的悲歌,是一幕女性凄凉的惨剧,以至于在《红楼梦》的每个人物都是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了命运的嘲弄的讥讽,或者是习以为常,甚至对于这些再倒霉的时候也是平淡以待,好像把一块小石子投入一汪涟漪不起的湖水。

看完了百年孤独,也是一个想法:所有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到最后什么都消失了。或许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像是一个伊甸园,不过隔着一堵墙,外面的世界并不是那么美好,有一天墙塌了,世间的污浊也侵袭了这片净土,里面的人也才如梦初醒,到头来,一场空。是啊,人生数十载,不过镜花水月,黄粱一梦,不过在有限的年华去追求无形的爱,去体会人情冷暖,尽管一切终将随风而逝,倒也不枉白白来世间一遭。

有道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我为什么喜欢《红楼梦》呢?它歌颂男人制度下受苦受难的中华女子,即平等;唾弃旧社会腐朽的封建制度,即自由。其思想,远超当时及当今诸多现代人的观念。

生活在清代的曹雪芹,正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他们或许无法立刻提出符合更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改革制度和措施,但他们却实实在在比同时代浑浑噩噩的大众们更早看出了整个社会的沉疴难返,明白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再如何挣扎也无法得偿所愿——所有看似走向天堂的路都直通地府,而仍在攀登的人们即便迷茫于文人的那堆之乎者也,至少也能明白“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明白自己无论之LL仕途经济,还是只想做个富家翁;无论极尽钻营,还是清高自诩;无论绝色倾城,还是丑如无盐;无论家世显赫,还是出身贫寒,最终都只能走向一个毁灭的结局,无一例外。

世人感叹曹雪芹没有写完结局,却不知每个人的命运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好一似,

烈火烹油一时热闹,鲜花着锦瞬间繁华。

终剩下,

食尽飞鸟各投林,茫茫大地无踪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大观者,纵览也,以吾庸人之能,妄度其奇瑰处一二也。 ――后记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