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儿
一
时间一到了腊月底,乡下的年味儿就渐渐地浓厚起来了。首先是门外边打工的年轻人都陆续的回到村里,他们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和一年的劳动所得,脸上不仅写满了疲惫,也写满了欣喜和满足。回家了,长年在家里守望的父母或者年纪更高的祖辈,特别露出了少有的欢欣,家人团聚,互相间的嘘寒问暖也特别的道出了浓浓的亲情。乡村里也因为他或她们的归来增添了许多的欢乐气氛。尤其是小孩子们便自动的充当了乡村新闻的报道者。一会儿谁家的小子或女儿回到了村里,谁家的小子还领回了媳妇或谁家的姑娘领回了女婿,便自然成为了村民嘴里津津乐道的故事。这种现象,似乎也特别地招人忌妒,尤其是家里有大小子还没有找到媳妇儿的,便特别的感觉不自在。不过,不管你个人自在不自在,但看在同族或本村乡邻的情份上,面子上的事和相互的气氛还是其乐融融的,你来我往,少不了见面互道热情或者送上一份年下贺礼。
二
当今社会,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进行,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形势蓬勃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都显得顺畅而富足。因此,无论城市和乡村的外貌在感观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穿着打扮,都在跟随着趋势潮流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历史和地缘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和平和稳定的社会局面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新中国党和政府创造的盛世繁荣让全国各族人民都共同享受了和平安逸的幸福环境。
翻开新买的农历,据说今年的腊月年关,适逢”绝日”.为什么是绝日?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大概的解释是“木旺绝水,不生发”,所以贴春联的时间被提前到二十八日。由于这个原因,这一天我也就显得格外地忙碌起来。清晨起床后,刚刚地洗漱完毕,老伴就布置了家务。吃过早点,又有人拿来了红纸濹汁等物,让我给他们写春联,包袱纸(一种迷信物品,是把一种土制烧纸用人民币印了,再折叠成信封状,外边又用纯白的大纸包起来写上亡故亲人的名字),并写明“当方土地转给”,就好像平常生活中亲友间往来寄信和汇款,总要通过当地邮局或快递,有人办理转交手续的一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乡下凡家里有亡故亲人的,在三年期内都需要采用这种祭祀方式)。所谓随乡入俗,我的书法虽然不太好,但在乡村中也属于小有名气的人,所以应付这一类的“帮忙”还是绰绰有余的。然而,这却难为了自己的家人,许多自己力所能及的忙活都只好交给她们来做,而自己往昔常年在外工作,只有逢年过节了才回到乡下老家,故而亲戚邻居们要求我为他们进行这样的帮忙服务实在是平常不过而又不能推诿的。此来彼往,好不容易把对联写完了,时间也到了下午应该歇息喘气的时候。这一天虽然很忙,但也非常充实,感觉能够为乡邻们帮点忙,也是蛮有趣味的事。
二十九日大事不宜,平常就是在家里做零活,给老伴打下手。三十日上午,又开始了给乡邻后辈们家里有亲人过世的去做家庭祭亡人包袱纸的活动。本来,这项事务原该由亡人家属恭请的阴阳先生完成,但是请先生们包袱纸不光要专程跑路,而且大年下的也不能空手上门。更何况那袱纸上的几行字,原本就是程式化的,就像学生们做作业,只要記住公式,对于常数项的填充是可以灵活掌握的。不过这里也有个需要注意的细节:即是当年刚去世的亡人,在袱纸中间的灵位台头上写“新逝”,过了当年的写“故逝”,至于起头的事由,孝子称谓和落款,每年变动都不大。在这里,我随便说几句:我们北方人对于过世老人的祭祀形式还是比较简略的,而南方人似乎要隆重的多。譬如往年我在江南黄冈的市场上就看见有专门的风水师或阴阳师开设有专业的祭祀服务,而且蛮有水平的。
大约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各处上坟的鞭炮已经断断续续地响起来了。这时候我的“帮忙”事务也终于告一段落。约莫黄昏的光景,四野零碎的鞭炮声终于沉寂下来,代之而起的则是一阵一阵的更猛烈的响云。响鞭的声音种类和散开在半空里的花色都多了起来,空间里相互回应的阵响和随声炸裂的流光也终于把逐渐暗黑的夜,打扮成一片㡄丽的天空!
三
年夜里的祭祀活动也有好几种。我们这里的人们,在历史上是以农粮种植为业的,因此还很信奉天宫赐福,五谷丰登的说法。因此,祭祀一般都是先从祭天爷开始的,天地为大,这是常识。也因此,贴在墙上的“天爷”就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比如市场上请回的天爷,一般是彩绘描图的玉皇大帝座像,对联门额都是现成的,直接往墙上一贴就成了。但是,如果那位乡亲由于忙碌或粗心在市场上没有请到天爷,那就只能请人代笔手写了。一般手写的天爷,就是手剪一块长30公分,宽约10公分左右的黄纸(红纸也可),从上至下写上“奉请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的内容,(这里还有一点区别:如果是专请的阴阳师写的“天爷”,那款黄纸或红纸的天际还画有云头,一般手写的“天爷”则没有云头)。其后又在天际两边低一二格的地方分别写上“香灯”“供奉”,下边对应的空白处再写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吉祥话,一幅手写的天爷条幅也就完成了。可是,我也发现表述敬奉天爷的神位还有一种写法,就是“奉请天地十方五谷生灵之神位”,两边的对联还写着“国泰民安,世运昌盛”。对于前例容易理解;对于后例,则我不知其典故出在哪里?仰或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广泛的崇拜自然之神也是一种表述心灵虔敬的至高境界。
其次是祭祖宗,祭神灵,祭亡人(新逝去的亲人即前面新填写的灵位牌也供奉在堂屋的正中,享受子孙的祭奠),祭灶神,祭门神。灶神的女像据说是玉皇大帝的大女儿,女婿不知为何许人?无论是谁,但是灶神在一般乡村人家的心目中地位很高的,他不光是一家之主神,还向征着和谐和平安。门神自然是秦裙敬德,据说还有贴黄飞虎,赵公明的,财神也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种(譬如在江南黄冈的市场上就有出售)。仔细想:把财神作门神其实也反应了人们希望发财的愿望)。但是,在我们本地市场上出售的大概只有前面一种。祭祀的规格是各神位前点一支腊,天爷,祖宗位前各上三柱香,灶神,门神前各上二柱香,家里有饲养牲畜的,在圈房门额上贴钱马,也要插香,点蜡,烧纸钱。
四
要说过年的味儿,还要从食品上说起。“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食物始终都是人类维系生命延续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食文化的产生,理所当然的就成为人类满足生活所需的最主要的研究对象。由于这种需求,讲究口腹之欲当然的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称赞和推崇的内容。也因此缘故,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饮食文化。一般的说,汉民族的饮食文化种类可能是历史以来各民族食谱中最完整最齐全的了,所以光菜谱恐怕就有几百上千个名目吧!但要认真归结大概也只有荤素两类。历史上,肉食者一般泛指豪门贵族,统治阶层,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肉食与粟食的区分,大约在唐中期的时候,就有著名诗人杜甫喊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呼声。可见,自古以来食荤食素就是两个区分鲜明的生活阶层。可是,这种区分在历史的进程发展到二十世纪末期至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时候,这种单纯以食物化分人类生活阶级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在当今各类生活物资极大丰富,种类特色异彩纷呈的市场,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整个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内,全国五十多个民族都能够共享共和,平息纷争,各民族的食谱文化及其民族特色都能在最大的商业范围圈中扩展开来,提供人人共享的美食机会 。
五
在农村里过年,各家各户的主妇们都要在大年三十的这一天,拿出自己最好的厨艺准备过年要用的美食。总而言之,就是大体上要把新年里从初一到初五的食物以及招待客人要用的菜肴都要准备妥当,这是要耗费一些资料和功夫的。其一是煮腊肉,就是要把腊月里宰杀的年猪肉洗刨干净,下锅煮好,熬制成随时能够食用的半成品。其二是做豆腐,即是把黄豆磨成浆,再经过瀘煮熟压成块状。其三是做面食,即是将食用的面粉或大米,通过一定工序加工成熟食,如馒头,卷子,饼子,馓子,麻花。我们陇南的当地人还有一个油炸“面猴”(也叫做面疙瘩)的习惯,就是把小麦粉加水加调料搅成糊,再用筷子或小勺子捞进油锅里炸熟,这是一种很受人喜欢的食物。其四就是包饺子或是整理菜肴,把自种的疏菜或是市场买回的蔬菜洗净,择好,切好备用。其五即是煮火锅,煮黄酒。大年夜里,在暮色降临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年货大概都准备齐全了,而且各家的男妇们忙碌了一天,已经疲累之极,很需要坐下来休息。这时候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围着桌子或活炉坐下来,端上热腾腾的火锅,倒上一杯热热的自穰黄酒,香味儿立刻在四围中弥漫开来,其乐融融的,一家老小一边兴致孛孛地观赏着中央台的电视直播,欢欢乐乐的安享太平闲适,一边有滋有味的品尝各种自己手调的佳肴美味,应该说这算是很幸福很温馨的年夜生活了。
不知其他各地的朋友们是否还有更深的体会呢?在我的感觉里,当地的大年夜大致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