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不凑巧
读完《边城》犹记得书中的最后的那个雨夜,大于倾盆的下,没有人懂得她的想法。白塔倒了,爷爷在雨夜中静静的死去。人就像时间洪流上一叶扁舟上的蚂蚁,流驶的不是时间,而是人。南方村落中如此的雨,还有无数场吧,但有些人有些事在命运的摆弄下就到了终了。风雨过后,终究会回归平静,命运的这场波澜也就此谢幕,但下一场波澜呢?
其实连最后的这场的风雨都写的很美,不逃避死亡,不逃避崩坏。时间会抚平伤痛的褶皱。
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表达了充分的不确定性。就像小说中的人物的命运一样充满不确定性。他们善良,没有一丝恶俗,即使战火马上要蔓延开来,他们还是过着世外桃源的平静生活。但他们各自在命运面前还是无力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悲剧的所在。
十五岁时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的可爱,应惹来无数爱怜。但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一开始我会以为是因为她的过于含蓄和隐忍,哪怕像爷爷透露一点自己的心意,都有可能减少误会、减少爷爷的担忧,得到属于她的纯甄的爱情。但当反复的去体会,才明白就放在翠翠这么一个十几岁的淳朴的村落中水养的女孩儿身上,翠翠并非不愿去大胆争取大胆说出自己的爱情,只是自身少女含蓄的性格,以及对爷爷的顾及使她不知所措,只能以不回应的方式来回应。看似不合情理,却恰恰是人之常情。这本身也是翠翠身上的一种美。
很多路必须亲自走过,才能知道坎坷波折,很多故事只有一读再读,才能体会个中情味。
印象中全篇有四次将翠翠与“新娘”二字联系在一起,有年少无知时扮做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窦初开后追看花轿的好奇。她会欢喜会红脸,会爱听取茶峒歌声的缠绵,也会为一片云一颗星而孤独凝眸。无论上天赋予了女子多少种不同的性格,在此刻的心绪纵横旖旎情思当皆如是。所以当全篇最后一次在爷爷的葬礼上出现“新嫁娘”这三个字时,才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哀凉。梦起之处,梦终之时,翠翠就这样以痴痴站立的方式无声地回应了自己年少梦想的如此终结。
她失去了至亲也失去了至爱。在这个边城的景美、人美、人善之下,其实还藏着数不清的热情和悲痛。而这热情和悲痛都是含蓄而隐忍的。
许多的小说中,我们往往能根据一些标准区分出好人、坏人,但《边城》中的人物,他们的本质连同他们的行为都是善良朴实的,不可怪罪以一点情绪。一次次的误会中的误会者和被误会者也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如果硬是要怪那就怪不凑巧吧。
沈从文笔下,那些动人的向往与误会不是为了使最终的终成眷属更加甜蜜、难得,它们只是稍纵即逝的美丽幻象。最终,两人尚未开花结果的爱情随着少年的死一同泯灭。就像才点燃的微弱火苗,在眼看要越来越炙热的时刻,一阵风,只剩下往事,如烟。
比起美好的结局,这样没有任何对错的悲剧更能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欠然,命运的底色是无法细看的,追究之下不过是徒劳。如同沈从文自己所说的,一切都是善,一切都是高尚美好的希望,然而处处是不凑巧。正是这种人为之外的不凑巧酿造了这场凄婉、带着几分美的悲剧。真正要印在我们心脏的肌理上的不是幻灭,而是发生之时凝聚成的美,是善,是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