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父亲
默读父亲阜阳铁二处学校 (236000) 胡付彪一直以来,总想给父亲写些东西,可每次提起笔,就绝有千斤重,于是叹息自己用笔太钝,写不出父亲的万分之一,因此一拖再拖。直到这次安排学生《默读父亲》专题活动。 ——写在前面的话看过一句以色列谚语,说:父亲帮助儿子的时候,两个人都笑了;儿子帮助父亲的时候,两个人都哭了。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哭了。泪眼朦胧中,仿佛又看到父亲那执着而高大的身影穿越风尘向我走来,一串歪歪扭扭的脚印绵延到身后很远的地方。父亲很平凡,在共和国诞生100多天前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家,他总说自己赶上了好日子,他童年能平平安安的生活了,没有受战争之苦。因为是家中的老大,他不得不时刻想着弟弟妹妹。二叔说爸爸经常从学校偷偷带干饭回家(那时学校管饭的),有一次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给狠狠地骂了一顿可他仍不改悔。后来想了一个办法,把红薯片夹在书里,把馒头用书纸包上几层,就不容易给发现了。当二叔动情的回忆这些辛酸而又温情的故事时,我惊呆了。这么多年我那父亲从没说过这事。后来我去问他,他嘿嘿一笑:“拿也值得去说?”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还记得小时候没当下雨天后,我们爷俩对坐在小板凳上一连插上六局马仍余兴未尽的情形;还记得当我小学二年级时拿着99分试卷回来,他耐心的给我讲大题不错,小题“漏油”的认真;还记得他每次上集开会回来老远就按响铃铛,我第一个冲上去摇着一块钱的油条满路上飞奔的狂喜……那时的父亲话也不算少。后来哥哥考到二中高中,次年我考入师范学校,别人羡慕不已。父亲的话突然变得少了。每次月末,我和哥哥既想回家,又怕回家。虽然每次回去,父亲总让母亲做最好吃的饭菜,临走时总从黑色皮包里拿出200——300元给我们,我们只是要100或150元。然后父亲还要强塞给50元。后来听妈妈说,家里根本就没有钱。爸爸随时一村之长,每年只有800块钱的工资。于是家里就多种些蔬菜瓜果,一挑挑水的浇灌,然后拉着驾车子上集卖上十几二十块钱。家里还养了老母猪,每年十几个幼崽可以卖得千把块钱,就这样维持着我们的求学。当然家里断钱常有的事。所以每次我们回家,父亲既高兴又难受,尽管每次他都竭力做出大方的模样。我和哥哥还是很快察觉出来了。等到我上师范第二年,我可以出去带家教而不用拿钱的时候。父亲又是叹息了好久。话语少了,喝酒却多了。因为喝酒实诚,加之沉重生活导致的心理负担过重,所以父亲喝醉的时候越来越多了。每次醉酒之后总有许多话迭迭不休的说给母亲听。母亲说他平时憋的话太多了,只能这样说说才舒服。直到后来我们纷纷上班,生活越来越好,父亲才少喝酒。2005年,房价飞涨,我和妻决定在阜阳买房,虽然只有几千块钱,但房不等人。父亲开始觉得我们“胆大包天”,带我们解释后,他踌躇了好一阵子,就东奔西走起来。他果断卖掉了随他十几年的老黄牛,又问亲戚东挪西借了些。我不知道老黄牛被牵走嘶叫时父亲是怎样的神情;我只清楚地记得当他拿着一沓钱送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死活不要,他满脸通红条条青筋绽出,像我做了很大错事的情形。直到我不敢不服从他的决定时,他才满心的苦笑着。像是玩沉了一件大事。于是拍拍两只袖子说:“我走了,钱不多,先用着,这钱不用你还。”说完就走,不管妻怎么留他,他只摆摆手,头也不会的走了。父亲总跟不上时代。再后来,生活越来越好,我们每次大小节回去,细心地妻子走回卖上家里的所需,每次他总是说,你看这衣服不是好好地么?这电磁炉农村有几个用的?这冰箱能用的着吗?语气比以前是委婉的许多,埋怨还是不断。他总说,你们家里还没有这个那个的,别总往家里带着带那的……当我也成为一个父亲的时候,我突然间觉得我以前根本就不懂父亲,读他读得太少了。父亲跟母亲不一样,父亲是需要默读的。父亲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亲昵的做作。父亲的爱,是沉沉甸甸的,不会直接表达,有时倒觉得是在惩罚。父亲太不容易,又可伶了!男人的情怀不允许他说着说那,只叫他埋头苦干。他是家里的天,是顶梁柱。他只会一辈子辛辛苦苦,无怨无悔。而他儿女只做一点点回报他就心满意足了。我常想,中国的父亲是不是都他那样?总是把幸福留给孩子,把苦难自己吞下。书上又说:父母对子女总是百分之百,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却总要打折。难道我们真如书上所言打折给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