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以修身-读《梁家河》有感1400字
《梁家河》一书,讲述了习近平主席青年时代在梁家河下乡插队时的工作生活,记录了习近平从知青到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梁家河在几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发展和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习近平与梁家河百姓之间的深厚感情。而其中最触动我的,莫过于习近平在艰苦困顿的知青岁月中,依旧保有那颗对知识求知若渴的心。
那时的梁家河还没有通电,天黑后,整个村子里便早早进入了梦乡。青年习近平却就着微弱的煤油灯光,常常看书至深夜。这煤油灯,“灯身是用废弃的墨水瓶做的,在墨水瓶里倒入煤油,瓶口垫块贴片,铁片中间打个孔,穿上粗一点儿的棉线当捻子,就做成了煤油灯。捻子头是灯芯,灯芯不能大,大了费油。煤油灯烟大,为凑近那点光亮看书,习近平的脸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车胤没有埋怨,为什么自己只能借助萤火虫的微弱光亮读书;匡衡没有埋怨,为什么自己只能借助隔壁邻居家的一线灯光读书;习近平也没有埋怨,为什么自己要离开北京家中那明亮且便利的电灯,跑到延安梁家河的窑洞里被煤油灯烟熏。不在意环境艰苦的习近平,在意的是自身精神、思想上的成长。
习近平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那就读书、修身。”习近平读书,不是为了打发日子消磨时间,而是为了求知。因而,他在读书的时候,是带了自己的思考去的,通过书籍来审视自己的心灵,塑造自己的思想,锻炼自己的意志。习近平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被主人公以苦行僧式的生活来磨练意志所触动,于是也身体力行,“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习近平读书,是为了修身。他有改变世界的理想与抱负,却不是在空谈理想主义,而是能脚踏实地,先从改变自身开始,自修其身。而正是因为他能自修其身,而后他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青年习近平的读书修身经历,不禁让我有所感悟,也不禁让我想起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
越是在艰难困顿之时,越应该充实自我。这三年来,新冠疫情在我们的生活中盘踞不去,今年6月更是集中隔离了七天。与我一起在隔离酒店同住的学生还未满10岁,正是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纪,她却毫无准备地被拉进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远离温暖的家和亲爱的家人;活泼好动的年纪,却只能在门窗紧闭的房间里活动。在身体自由被束缚的环境下,成年人尚且会有心灵上的焦灼与不安、躁动与烦闷,更遑论一个小孩子?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没有哭喊着要回家找妈妈,也没有抱怨环境的束缚与限制,更没有因为疫情而变得懒散,相反,她将每天都安排得非常充实,学习、运动、整理房间,一样不落,同时还能坚持每日阅读。她小小的年纪,就能做到不受环境影响,踏踏实实地充实提升自己,真真是国之希望,在于少年啊。我虽身为她的老师,在这方面却要以她为师,向她学习。
越是希望改变世界,越应该改变自身。有位家长曾经向我哭诉,自家的孩子完全不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爱阅读,每天只会抱着手机、平板玩,怎么打骂都不管用。我问她,平时家长在家有没有阅读的习惯。家长低下了头,说,上了一天班觉得很累,回家后已经没有心情看书,只想着刷抖音短视频放松,没想到会影响了孩子。这位家长真是一位自省力和行动力很强的人,从此之后,她与丈夫形成了共识,在孩子面前不再玩手机,而是各自拿一本书阅读,有时读到精彩处还会与对方交流讨论。慢慢地,这位家长发现,当她不再只想着改变孩子,而是选择改变自身后,她的孩子反而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梁家河》,让我看到了青年习近平的成长,看到了梁家河的发展,也更让我坚定了每日读书修身的想法。习主席治理偌大一个中国,尚且能保持读书的习惯。我如今不过自修其身,又有何借口不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