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激励经典小故事
正能量激励经典小故事
想必很多的人都会时不时找小故事来看的吧,那么关于正能量激励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正能量激励经典小故事,供大家参阅!
正能量激励经典小故事:你足够好,上天才会眷顾你
天刚亮,我便被手机微信的叮叮咚咚声吵醒。这微信频发的速度,我闭着眼也知道是谁。
果然,是我的表妹洛琦。
洛琦已经到了德国,发来的照片上,莱比锡飘洒着小雪,却掩映不住它的美丽和洛琦的喜悦。
祝贺你,洛琦。我说。
她又发来一个飙泪的表情图和一个大笑的表情图。
洛琦是钢琴专业毕业。她常常说自己的奋斗史就是一部血泪史。
洛琦从小就显出与众不同的音乐天分,对音乐有独特的感悟和超乎常人的敏锐。她很幸运,从一开始,便得到了良师指点。五岁的时候,父母为她买了第一架钢琴,之后甘愿倾其所有,只为女儿终能学有所成。
洛琦在寒冬里,天还没亮就起来,猛搓冰冷的小手,让手指灵活,开始练琴。在酷热难耐的夏日,别的学生为捍卫偶像形象而在网上论战拼杀时,洛琦正苦苦练琴到汗流浃背甚至中暑。那些黑白键和一沓沓厚厚的琴谱承载着洛琦多么美好的梦想和热望。甚至在大年三十,全国人民都在举家欢庆,看着漫天的烟花庆贺新年,洛琦和父母还踏在奔波考学的火车上,或是她把自己关在琴房,紧张地备战即将到来的大考。
她失去的,不仅仅是年夜饭的温馨,还有很多,很多。
每年都能在新闻里看到艺考学生纷纷攘攘,每次看到这种镜头,我都会红了眼眶。因为,太了解这壮观场景背后的辛酸,每一个考生,都如我的表妹般让人心疼。
所幸,洛琦以专业课第一名、文化课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理想的艺术院校。她离梦想近了一步,可是,仍不轻松。
别的学生进入大学就觉得进了天堂,缺课是常态。可是洛琦深知父母的艰辛,在大学四年,她修完了音乐系所有的选修课,并且旁听了多门相关的专业课,将作曲、和声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为自己做了足够的知识储备,提升了专业水平。而从大三起,她已经不再拿父母的钱,而是靠自己做家教来支撑自己的学业。
艺术院校从来不缺女神,洛琦却是当年的一号神秘女神。别的学生常去喝酒唱歌,可这种事情,从来不会在洛琦身上发生。倒是她的琴房,永远有琴声。一次休息日,有一首曲子她弹了太多次,中午也没休息。第二天快日落的时候,老师敲开她的琴房说,洛琦,你这首曲子早就可以过了,别再弹了,赶快去吃饭。老师实在听不下去了——这首曲子,洛琦整整弹了两天。
因为洛琦的琴房在楼上,她老师的琴房就在她琴房的楼下。老师说,洛琦是她教学二十几年来,教过的最出色的学生。
可这最出色几个字,洛琦不仅仅是以自己超强的领悟力,更是用自己弹破手指的艰辛换来的。
于是,洛琦获得了被留校的殊荣。而当年只有一个名额。
工作以后,她仍然一边教课一边学习。她还报考了一个德语班,学习德语,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去德国,去贝多芬的故乡感受音乐的神圣和豪迈。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或者老天眷顾这个一直都很努力的女孩。在今年年初,他们学院和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共同创办了中德艺术交流中心,她因为专业能力强,又能说一口标准的德语,而荣幸地成为交流中心被派往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的第一人。
照片上的洛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那是苦尽甘来后的喜悦和满足。此前,我已经听过洛琦三场音乐会,每一场都令人震撼。相信不久,就会听到她下一场更高水准的音乐会。
洛琦常常让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勃勃力量。她有梦想,也勇于追逐梦想。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生活在一个最坏的时代。
最好,是因为机会无限多。
最坏,是因为到处人才拥挤。
可是——
你要足够好,上天才会眷顾你。
正能量激励经典小故事:一定是那些艰难的时刻成就了我们
朋友问我最近一次哭是什么时候。我想了一下,是在上周末。
截稿日临近,因为出差一周,只好将要修改的书稿存进U盘里带在路上。那一周工作效率突飞猛进,不仅修改完了旧稿,还写了一万多字的新文章。周末出差结束回家,还没来得及将U盘里的内容复制到电脑上,结果在逛街回来之后轰然发现,U盘和零钱包一起不翼而飞了!
我沿路返回,确定自己再也找不回来时,坐在路边的椅子上痛哭流涕,丝毫不顾自己的形象。可哭过之后,还是回了家,冲个热水澡,然后凭着模糊的记忆将那一万多字重新写出来。
我反问这个朋友最近一次哭的经历,她说起了好几年前的一件往事。
那时她刚工作没多久,因业绩突出破格晋升,没想到之前视为好朋友的同事为之愤愤不平。有一次开会,她像往常一样坐在了那个同事身边,还没坐稳,却只见同事狠狠地在桌子上摔了文件夹之后换到了别的位置,周围其他同事诧异地看过来,只有她笑容还僵在脸上。
她不气,只觉得伤心。当年她刚入职,手把手教她用公司软件的,和这个会议室里当众给她难堪,暗地里冷嘲热讽的,是同一个人。
好几年后,朋友跳槽去了更大的公司,偶尔路过旧东家,还能看见那个同事的身影。她仍然在做原来的工作,忙碌,得体地笑着,好像和数年前的样子并无二致。
朋友屏了口气又深深地呼出去。往事皆已飘散,而人,总要往前走。
大学毕业前夕,我、H还有班里另一个女生在宿舍里聊天。我当时还没有工作过,一直听那个女生讲述刚去工作的种种艰辛,听得我都为她感觉不值。后来她走了,我跟H说:“你看她工作好辛苦。”
H淡淡地笑了笑:“谁没有过一段辛苦的时光?”她大三的暑期在一家服装公司实习,刚入职就正好赶上广东的盛夏,整整三个星期都在仓库里整理库存,极其闷热。毕业之后,她去了北京的一家地产公司。当我发短信问她“工作怎么样啊,生活还习惯吗”时,她说都挺好。可我经常是凌晨时才收到她回的短信,还见过她拍的幽暗的地下室照片。
那些在陌生的城市里,漆黑的深夜中,颠沛流离的经历总能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你发现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坚硬与残酷,而柔软的部分则越来越少。也或许是因为越来越少,才想要拼尽全力去捍卫那一丁点儿的温情与不舍。而对于那些无谓的人事,再也不想空落落地等,再也不想燃尽一腔热血只换一顿冷饭残羹。
我们总能学会一个人修马桶,颤颤巍巍地攀到架子上换灯泡,应酬之后还能忍着头晕与反胃,为自己调一杯酸奶来解酒。
但仍然感谢青春里那些艰难的时刻,那些异乡的漂泊,那些在暗夜里一边跟自己说着“加油”,一边往前走的日子。一定是它们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让我们能有足够坚硬的躯壳去捍卫那些不可磨灭的柔软与美好,也有足够温暖的初心去拥抱那些终将到来的慈悲和懂得。
正能量激励经典小故事:你以为的幸运,是别人努力了好久才发出的光
小A是我前几年在大学城做一个品牌的校园推广时认识的毕业生。上个星期,她在一些网络平台和公众号上频繁地看到我写的文章后,跟我聊天,说:“那是你吧?我一看名字和背景就猜到是你了。你不是在广告公司上班吗,怎么突然变成专栏作家了?”我说,这个只是个人兴趣,闲暇时写写而已。
小A好奇地问:“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专栏作家?我也想有一个平台,可以偶尔写点随笔留下点痕迹。”我说:“我也是刚入门,也并没有特别的诀窍,就是多写,慢慢地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尝试着发布在一些开放的平台上或是自己私下投稿,等待喜欢你文字的人出现或者被编辑挖掘。”
小A说其实她只是很好奇,有的人可以被挖掘,是他们幸运,还是他们有这方面的门路,主动去寻找的资源?她觉得自己这方面比较闭塞,接着又问我:“你是不是认识很多杂志和公众号的编辑啊?”
我说:“是你自己主动走出去,还是别人主动找到你,这都不是重点。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和领域,你优秀了,别人自然会来找你。如果自己水平不够,再有门路也无济于事。实力是第一,门路是第二,做任何事情都一样。”
这次聊天后,我仔细思忖,一个人问出的问题,多少反映了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思考问题的逻辑方式。
为什么小A问的是“如何成为一个专栏作家”,而不是“你什么时候开始写文章的”“你写了多久了”这样更为具体和可执行性强的问题。我大胆地揣测,也许她眼里看到的是“结果”,关心的也只是“结果”,至于中间的“过程”,她并没那么在意。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别人获得了某些成功,或坐到了某个位置,被大众看见或者为人所知,我们第一反应是人家运气好。你以为别人只是幸运,但真相可能是人家积蓄了很久的能量终于开始爆发了,终于开始被别人看见了。
就我自己而言,从大一开始到现在,零零散散地写文章也有七年了。我写了七年,才开始有一些引起大家共鸣的东西,才开始被大家认可和看见。一切,哪有那么简单?很久以前,我就说过,如果说我还有什么“伟大梦想”,那就是希望有一天我的文字可以治愈人心。我努力了七年,才开始能够温暖大家。
我有个大学同学,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孩,大学期间开始涉猎剧本的创作,现在在家专职写小说。她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吃饭、看动画片、看书、写小说,偶尔休息,周而复始。后来我才知道,她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写,现在已经有四部长篇小说了,短篇更是不计其数。她写了那么久,直到今年才觉得自己该出成绩了,才开始着手一些出版事宜。也许,到了明年的这个时候,她的小说会在各大书城和电商渠道上火爆销售,不了解的人或者曾经的同学看到了她出书会觉得她很幸运,认为她可能有这方面的资源和门路,不然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怎么就突然出了中文小说,还一下子火了?但你真的不知道,人家努力了多久,写了多久,才敢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幸运,其实是别人努力了好久才发出的光。承认这一点,是我们进步的开始。与其把成功归结在“运气”这样虚幻的东西上,倒不如把它建立在我们可以驾驭的东西上,比如勤奋,比如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