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故事以及案例

作者:小编 来源: 米饭美文网 时间: 2024-06-30 05:06 阅读:

创业成功故事以及案例

看创业成功故事,感悟创业成功之道。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创业故事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功创业故事案例篇1:亿万富翁的“烧烤人生

人物简介:

王宇,河北廊坊人,出身穷困,北漂一族。由一个小小的烧烤摊,到自己发明创造无烟烧烤工具,使烧烤成为中华名小吃;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佳创业项目奖”、“创业带动就业首选推荐项目”等荣誉称号。

5000块的小本钱

三十多年前,河北廊坊一个普通农家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改革开放之前的这个村庄,在廊坊穷得不能再穷。孩子有了,本是乐事,但苦了父母。家里经济条件差,这个孩子注定要过一个“寒酸”的童年。那个时代,美女找对象的标准不是帅哥而是知识分子,于是考上大学走出村子,成为他“寒酸”童年中唯一的梦想。在那个年代“寒酸”的童年不足为奇,但村里出了大学生,在当时可是个新闻,村里人都说:“这小子,有出息,将来一定能给家里带回一个城里的漂亮媳妇。”这个被乡亲们给予“漂亮媳妇”厚望的人便是王宇。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还真是应了这句话,大学生活,王宇的世界只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一个是打工,却从来没想过“漂亮媳妇”的事。打工可以挣钱,少让家里操心,是王宇那个时候的唯一想法。大学的打工生活,是一本有益的书,王宇在里面学到了知识,尝到了乐趣。每每晚上睡不着觉时,王宇就静静地思考,与其给别人打工,何不为自己打工?这种想法慢慢地开始深入骨髓,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里一点点地汇成了力量。

毕业后,当身边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落实工作单位,抢着争着去找“铁饭碗”的时候,这位一直靠打工维持生活的穷学生却硬是借了5000块,在廊坊开了一个做烧烤生意的小饭店。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可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辈子干的第一件事,好似命中注定似的打开了自己的“烧烤人生”。

5000块钱放到现在或许只是一顿饭钱,对于当时的王宇来说,这可是个“舍命”的数字。为什么这么讲?细想便知,一个穷学生浑身上下能有几根钉?这是一场小小的赌博,如果挣了钱算是老天开眼,万一赔了,那干脆就把自己卖给人家,当牛做马连本带利来偿还。

王宇很幸运。因为有学校打工的经验,善于经营的王宇把烧烤店的炉火烧得很旺,在这堆炭火里烧出的钱也让这个穷学生发蒙了,一个月赚1万!这位毛头小伙子的内心深处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没事偷着乐”。当时的烧烤店那叫一个红火,而这个烧烤店的小老板更是春风得意,所谓“人满堂,炉火旺”,这位从大学里走出来的烧烤老板,也成为当地非常有名的烧烤师傅。于是“烟熏火燎的日子”成为家常便饭,平日里烤肉烤得流油,烧烤的铁钎天天在手里翻云覆雨,烧烤店里每天的钱也流水不断。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王宇也会想起当初上大学时乡亲们对自己的期望,那个“城里的漂亮媳妇”距离自己该不远了吧!

我在北京要饭吃

然而好景不长。后来这个小店在廊坊市政规划中被列为广场建设用地,“拆迁”两个大字写在了自己烧烤店牌子的旁边,从此烧烤台的炉火再也没有点燃过。之后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一直没找到继续开店的地点,王宇人生中的第一次“烧烤”也就此终结。

烧烤店的终结,对王宇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突然之间自己找不到家了,再去干什么?只要一闭上眼睛,王宇就感觉自己还在滚烫的炭火中徘徊,这段记忆太深刻了,太难以释怀。梦醒之后,王宇内心的炭火却烧得更旺,他像一只苍蝇四处乱撞,跑遍了廊坊的大街小巷,找工作,到处面试。

不久后,一家广告公司把这位曾经烧烤名噪一时的烧烤老板留了下来。这家广告公司主要负责户外广告的销售。王宇在这家公司做了一年多,业绩虽然不错,但因为廊坊消费水平有限,即使业绩不错,收入也不是很高。

这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内心中却时刻承载着大梦想。廊坊距离首都北京开车只需几个小时,工作中的王宇经常会收到来自北京的信息,于是慢慢的对那个城市产生了一种向往。想去,毕竟不熟悉,内心尚存一丝恐惧,难道自己真的去做“北漂一族”?终于决定:去干!干好了,咱找个“京城的媳妇”!一个简单的想法,铸就了一个人生的抉择,就为这,王宇拿着手头仅剩的8000块钱,一路向北,闯京城!

因为做过广告业务,王宇在北京同样找了一家广告公司留下来。京城的生活很不适应,工作节奏快,消费水平高,他在廊坊攒下的那点钱在这个精彩的大城市里,就像几个芝麻粒,没几个月就花得一干二净。钱花完了,工作并没有起色,最后居然沦落到了到处找朋友借钱过日子的地步。最困难的时候是张三100,李四100……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借了多少人,借了多少钱,等别人要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还欠着别人的钱。这段日子,王宇说:“我在首都要饭吃。”

京城要饭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多,情况稍微有些好转,慢慢的可以填饱肚子了。而那股子烧炭的热情又开始死灰复燃,又有了创业的想法。这个想法相当大胆,在京城人事不懂的毛头小伙想自己做生意,当时很多人只送他一句话:“干这事,相当于自杀,这种不理性的行为相当于吃老鼠药”。但老鼠药的毒性在炭火激情面前不值一提,王宇和朋友最终决定,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广告公司,自己做老板。

但这次迎接王宇的又是一次打击,而这种打击不是因为生意不好,而是因为生意太好。公司当月投资,当月赢利,用了不到5个月,净赚40多万。突然有一天,王宇的合伙人竟然拿着公司的文件、钱和各种公章消失了!

烧烤的激情

经历了这次事件以后,王宇内心中对过去那段烧烤人生的怀念越来越浓了。一次去广州出差,他与“烧烤”真正地续下了缘分。广州的夜晚热闹非凡,晚上和朋友一起吃饭,精明的王宇没对所吃的食物打起兴趣,而对旁边一家烧烤店中的烧烤炉产生了兴趣。他发现这种燃气烧烤炉子虽然笨重,但是烧烤时居然没有一点油烟,这和王宇过去在廊坊的烧烤店的那种烟熏火燎真是天壤之别。恍惚间这位曾经的烧烤老板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商机。无烟烧烤明显优良于传统烧烤,如果能把这个产品拿来重新设计,使之变成轻巧、灵便的烧烤工具,再打造新概念推广上市的话,那市场大得连自己都不敢想,到那个时候,全国到处都是无烟烧烤的设备,不但挣钱,对环境也是一大贡献。于是在广州的那家无烟烧烤店,王宇狠狠吃了一顿,那种味道到现在他依然能在记忆中找到。

回到北京后,王宇开始琢磨烧烤的炉子,整天叮叮当当,打造着自己的烧烤梦想,模型做了不知多少个,图纸不知画了多少张,终于,一个既轻便又实用的无烟烧烤小吃车诞生了。

从那一年开始,这个烧烤小产品成就了王宇张狂的烧烤梦想。为产品投放广告,一开始去谈的时候开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羚羊车,开到目的地第一件事情,不是谈业务而是去修车。两年后,羚羊换成了上百万的奥迪,而这个烧烤小吃车,两年间竟然卖出了两亿的利润。

王宇说自己“仿佛是和烧烤有缘”,而他对“烧烤”两个字也有着独到的解释:有形的烧烤,是一种职业;而人生更重要的是要经历无形的烧烤,谁都越不过这个坎,只有在无形的烧烤中磨炼、坚持才会脱胎换骨,就像烤肉,炉火越旺,味道才会越香……

自此,一个对烧烤怀有莫名激情的王宇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烧烤”人生。

如今,王宇的烧烤已经在20xx年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同时他还是中国烧烤行业协会的会员。他的无烟烧烤设备集烧烤、麻辣烫、铁板烧为一身,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自己发明的中药烧烤,夏天吃了不上火,还具有保健、凝神、静气的神奇功效;他还发明了啤酒烧烤,完全中和了羊肉的腥味,这两项发明创新目前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受理证书。

王宇,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目前已经在全国开了近3万家烧烤店,从烧烤小老板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富翁。

成功创业故事案例篇2:22岁的老总:高二时就开公司

高考那天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好像在工作或者睡觉,反正不在考场里。他手下的员工都比他年纪大,他们在私底下都必须接受一个事实——给他们发工资的吴总,是一个压根就没有参加过高考的1987年出生的男孩。

22岁的吴昕哲说,他希望自己能看起来尽量老一些,所以他穿衬衫而不是T恤。

他对于“吴总”这个称呼感觉很不好。这种感觉就如同小时候别人叫他神童一样,说不出为什么,就是不喜欢。尽管他现在有足够实力在自己租的高档办公楼里像模像样地工作,管理着他的网络科技公司,每月按时还清车子和房子的按揭。他甚至没想过,自己的每一步似乎都比别人早了那么一点点,而高考对于他来说几乎是可以忽略的记忆。

吴昕哲“出道”很早。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电脑,那时候还属于“386时代”,他就在电脑上打单机游戏。吴昕哲记得当时打的一款游戏名叫《命令与征服》。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拉起家里的电话线开始上网,那是他最初接触网站制作。然后凭着不知道哪来的热情就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了。

“我从小就是一个叛逆的人,一直就没觉得要好好读书。四年级的时候就喜欢在课堂上与老师唱反调。”说归说,他的成绩其实一直都还不错。

初中的时候。吴昕哲在省里拿了一个网站制作比赛的第三名,这是他与常规学习生活渐行渐远的开始。

初二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盛大网络找到了他,要与他合作做线上广告支持,每月给他1500元到20xx元的工资,他成了当时同学中间最富有的人——“手机、BP机都有,已经不用向父母要钱了。”

在父亲的支持下,初二下半年,他在自己的家乡庆元县开了一家公司,叫做“庆元自由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一直放着,跟他的学业一样。到初三帮企业做网站的时候,每接一个活可以赚两万到四万元。

“初中时就不想读书了,临近中考前一个月都没读书,在网上弄到很晚。”

高中他还是读了。读得非常即兴,成绩波动也非常大。吴昕哲说,他跟部分老师关系特别好:但是又跟另一部分老师关系不好,是他们眼中的问题学生。至于考试。他兴致来了就认真考,不高兴就交白卷,所以成绩时而是年级前50名,时而落到后面垫底。

“当时用赚来的两万块钱给自己买了两样东西,一台一万多的戴尔笔记本,一台数码相机。每天上课就带着这台笔记本坐在教室后面上网。”

高一的时候,吴昕哲还会去上课。到高二,吴昕哲在外面租了办公室正式做网络公司,就不怎么去上课了。那个时候,除了每月盛大给的1500块钱工资,他还能时不时地赚上一两万块钱。到高三下半年会考过后,他就“正式”不读书了。

“高考那天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好像在工作或者睡觉。反正不在考场里。”吴昕哲已经记不清四年前高考那两天自己在做什么了,这段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都颇为纠结的记忆,在他那里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吴昕哲,依然开他的公司,从不去理会周围人的目光。直到有一天,连家人都调侃他为“吴总”。

20xx年底,吴昕哲在杭州开了自己的公司——亿网互联科技。从最初的4个员工变成8个。到20xx年,吴昕哲拥有了自己的销售团队——他始终在做网站与推广。到20xx年,他将公司搬到了一个40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一次性招了五六十名销售人员和八九名技术人员,公司人数一下膨胀到七八十人。

但这次扩张把吴昕哲的公司扩伤了。

“最困难的时候,发完工资就没钱吃饭了。只能把储蓄罐里的硬币换两三百块钱出来用用。”这个17岁的管理者也一度苦闷过,那个时候他就找来心理学的书读,老爸也支持一点,就这么撑过去了。

现在,吴昕哲的公司规模和效益都稳定下来了。今年,在他的同龄人面临着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已经做老板五六年了。他说现在他招人的标准就是不看学历,只看能力。在公司里,他每天都要给比他大上好多岁的员工开会布置任务,他不喜欢员工叫他吴总,他叫比他大的员工也都是直呼姓名。

吴昕哲说自己对网络市场一直都没有底,这点他很佩服马云,目标永远都那么明确。作为80后,他从来没对未来想过太多,他觉得太遥远的目标都不切实际。他挺实际的,平时吃吃快餐,不喜欢逛街显摆,到目前为止只买过两双耐克鞋,身上的衣服都不是名牌。当然还有更实际的——当他面对合作者的时候,除了一张娃娃脸,还有近九年的工作经历。而现在的他,不过才22岁。

成功创业故事案例篇3:女大学生的香糯致富

23岁的杨晓琳在大学毕业前就开始创业了!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她,都当了半年多的糕点店老板了——

杨晓琳,山东轻工业学院财务管理20xx届毕业生,从小就很喜欢烘焙,进入大学后,“想要开一家糕点店”的念头在她心里越来越强烈。20xx年5月,当打听到上海有烘焙展会时,她坐不住了,带着自己攒的零花钱来到了展会现场。在现场,看着来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样的烘焙糕点,杨晓琳特别兴奋。考察中,中国台湾有一家公司展出的当地特色糕点让她过口不忘。

回到济南后,只要上课不忙,杨晓琳就喜欢跑到市区四处转悠,看看都有什么样的糕点店。经过调研,她发现自己吃到的美味凤梨酥等中国台湾糕点在济南并没有太多销售商家,这个发现让她“蠢蠢欲动”。几经周折,20xx年刚上大四的杨晓琳联系到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这家中国台湾公司,表达了自己的意向,希望能在济南也开一家中国台湾糕点店铺。

“人家一听说我还是在校生,开始并不太乐意。还好,最后他们还是被我的诚心打动了。”杨晓琳说。一旦确定了目标,杨晓琳立刻开始行动。她找到父母,将自己的市场调研结果详细地讲解给父母听。终于,杨晓琳的父母同意先借给她创业资金。

借到了创业资金,杨晓琳又开始到处租房。有了房子,她就开始跟着中国台湾糕点公司派来的烘焙师傅学习。那段时间,杨晓琳多数时间都泡在店里。有时为了研究怎样能将糕点做得更好,她经常要熬夜到凌晨。

20xx年1月,杨晓琳的小店正式开张了,还没毕业的她成了小老板。小店的隔壁是一家已小有名气的糕点店,有时一些顾客来买糕点时,看到杨晓琳的小店会好奇地到店里去转转。但他们问杨晓琳最多的就是“你们店里的东西好不好吃”。

开始创业后,杨晓琳才感觉有好多东西要学。做出了好吃的糕点顾客却很少,或者顾客很多时来不及做太多糕点,这些都会让杨晓琳“头大”。另外,如何和顾客打交道、怎样管理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员工等,这些都是初次创业的杨晓琳不停学习的内容。

创业小贴士:杨晓琳认为大学生创业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基础做起。对于选择的项目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不断地去了解这个行业,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