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间的故事

作者:小编 来源: 米饭美文网 时间: 2020-03-06 16:44 阅读:
  近日到老朋友去家做客,去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欣赏一下他的新家。在我的记忆中,他已经是第四次搬家了,每次搬家我都会参与其中,前两次搬家都要帮着搬运东西,后两次搬家尽管不需要出力了,但是请客吃饭、欣赏新居的内容却不能省略。

  朋友的新家,在一个新开发的楼盘,房屋面积约170多平米,另外还带一个车库,虽然比不上洋房、别墅,但也算得上是殷实富足的小康之家。还未落座,就在主人的引领之下,逐个房间进行参观,卧室、书房、棋牌室一应俱全。在宽敞明亮的餐厅里,丰盛的佳肴已摆了满满一大桌,想必朋友夫妇为这顿请客耗费了不少精力。更有几位朋友坐在新麻将桌前就是不愿起身,恨不得省略吃饭直接开战。每当这个时侯,总会想起我们共同经历过的一段时光,那就是住在母子间的日子。是啊,尽管时光已过去了二十多个个春秋,但是那段难忘的经历,至今仍旧历历在目,清晰的浮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

  我所说的母子间的故事,不是母子之间的故事,而是筒子楼的故事,在我们单位把筒子楼叫母子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职工住房异常紧张,单位把腾出来的办公室改造成职工宿舍,原来的一个房间用胶合板隔成两个房间,重点是解决爱人在外地,自己带孩子的女大学生,为她们提供一个临时的小窝,母子间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随后是安排两地分居,前来探亲的夫妇临时居住,再次是安排家住外地已婚没有住房的男生家庭。当时的入住条件要求较为严格,需要排队申请,行政部门逐级审核,领导批准之后方能入住。我与这位朋友是九十年代后期入住的,两家的距离隔了两栋,住的都是不足八平方米的小房间。室内除了能摆下一张床和沙发,剩下的空间就能放下一个电视角柜,饭桌是可折叠的餐桌,打开之后,床和沙发就是现成的座椅,除此之外,就再也找不到能下去脚的地方。起火做饭就在走廊,每层楼只有一个公共的洗漱间。生活的不便无需细说,但是这里发生的生活轶事,没有经历的人不会有所体会。

  一家做饭满楼飘香。一层楼二十几家同时在走廊里做饭,其热闹程度可想而知。如果说,锅碗瓢盆的敲击声奏响了做饭的序曲,那么缕缕白色的炊烟,就像一串串音符把空间填满,置身其中犹如进入饭店的后厨,声、色、味俱全而且热闹非凡。住在这里的人,无需出门查看,就能知道这里面的人家在做什么,煎鱼、煮肉、炒菜的味道不必多说,就是煮饺子菜陷的味道都能闻得出来。孩子们的味觉更是灵敏,谁家要是炸鸡腿,他就会早早的闻到,央求妈妈也给做同样好吃的。好在妈妈们都知道孩子们的天性,在做的时候都会多做一些,送给有小孩的邻居,绝不会让孩子们失望,你来我往也其乐融融。在邻居里面最特殊的味道要属两家了,一家是朝族,每天的酱汤味几乎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还有一家是回族老两口,他家蒸的馒头至今令我难忘。吃过几次他们家做的馒头,不仅口感好而且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对此,爱人也尝试着做了几次,不是没有发起来,就是味道不对,几次失败之后,也就放弃不做了。或许知道了看似简单的事情,也需要日积月累的练成。一次跟邻居开玩笑说,我做菜从来不用放调料,他问为什么,我说你家做菜的调料味足够几家用了,他听后哈哈大笑。就这样在五味杂陈中,渡过了三个春秋,

  邻居们都看一个电视频道。现在的人们手握遥控器,可以选择上百个频道,喜欢看什么节目任有自己选择,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大人的兴趣和孩子的喜好。那个年代,彩色电视机已经在城市家庭普及,虽然没有闭路电视,但是通过简易天线也能收到十几个频道,但是这座楼里,邻居们大多都在看同一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动画片、新闻联播、热播连续剧,几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在外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在这里却实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因为在这里声波的传输几乎没有障碍,薄薄的一层胶合板墙阻挡不了任何的声响,就连隔壁邻居的呼噜声,都能听的清清楚楚,若是看不同的电视节目,其效果可想而知。好在住的邻居们绝大多数都是同龄人,爱好兴趣基本相同,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做同样的事情,看同样的节目,只有女人们在做饭、洗衣聚在一起之时窃窃私语,议论各家的私密之事,男人们则是不闻不问,偶尔听到了也是一笑了之。如果要问住这里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那就是,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独立住房是所有人的心愿。

  孩子们当交通员。所住的母子间,共有四栋中间连体的二层小楼,约二百户人家,走廊上几盏小瓦数的白炽灯,像萤火虫一样飘忽不定,灰暗的走廊里有时只能看到人的轮廓。每家的小门牌号连自己都看不清楚,形同虚设和没有一样。如果不熟悉这里的环境,想要找里面的人家是件挺费劲的事情。这里的人挺聪明,发明了一个简洁的找人好办法,那就是让孩子当交通员。住在这里的人年龄基本相仿,孩子们也差不了几岁,尽管大人们彼此来往较少,但是孩子在一个大院里玩,却非常熟悉。若要找谁家,如果是提大人的名字,许多人都会摇头,孩子们也不会理会。只要提到他家孩子的姓名,就会有孩子自告奋勇的跑到前面,连喊带叫帮你找人,而且准确无误,在这里孩子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大人。就是邻居们相互称呼,也以孩子的名做前缀,或洋洋的妈、或李迪的爸,很少有人说起大人的名字。大人们需要传递个信息,直接就让孩子去,孩子们也喜欢来回奔跑、乐此不彼。时间久了,单位的同事也深谙此道,到了这里要找同事,在楼前直接提孩子的名就能把大人请出,甚是省时、省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是二十多年前的老故事了,所居住的母子间早已不见了踪影,所在的位置已经被漂亮的住宅小区所取代,尽管它消失的没留一点痕迹,但是它的住户们会永远记住那段难忘的时光,那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五味杂陈的小楼。

  作者:孤舟蓑笠翁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