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乡愁

作者:小编 来源: 米饭美文网 时间: 2024-06-12 03:35 阅读:

“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一生情”。我这位“老安仁”虽然对家乡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且肤浅,但思念之情还比较浓。近段,看了《安仁当代人物》《故事安仁》《神农薪火》《晚霞》等书刊的一些篇章,展现家乡的历史片场和人物,感受颇深。作者编者用了心,县领导作的序则有特色、有深度,能给乡亲增添信心和力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人赞扬、倾听安仁,深信家乡对于自然、文化、乡愁,定能一代代出色地传承下去。

我调离安仁已多年了,之前在家乡工作了9年。后因当记者可常来常往,故外地有人说我是“安仁记者”。安仁著名景点去过不少,如月轮岩、金紫仙、盘古仙、风仙岭等,不少还是步行和爬山越岭去的。尽管身临其境,但是浮光掠影,没有深入了解。开国将军唐天际、清代教育大家欧阳厚均的家乡我也去过多次,很受教育。

安仁八景之一、闻名远近的“泉亭珠涌”,曾是安仁二中所辖,井背后就是学校。1956年下半年到1959年上半年,我在这里读书三年。珠泉亭、井、石栏相配的景色,还有相连的洗菜、洗衣两井和旁边两排绿树均记在心里。特别是那翻滚涌出冬暖夏凉、天冷还冒热气的清泉,我几乎天天去喝。有次大热天砍柴回校,一连喝了三大钵解渴添凉。读高班的李继禹学兄看后哈哈大笑,他就是这次认识了我。因为水质好,当时县城许多居民和附近农村村民,都来挑水喝,热天挑水人多还要排队。珠泉井下边不远有一口大塘,井里流下来的余水注入这里,灌溉着大片田土。后来由于建氮肥厂和搞房地产开发,水源和水井外貌均受了很大影响。陈赞文先生曾奋力保护珠泉井,传为佳话。我曾几次向县委、县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建议能适当改变其现状,因为这是安仁的一块历史“名牌”。

还有那传播书香的 “玉峰”、“宜溪”、“清溪”、“龙溪”四大书院,许多人有记忆。“玉峰”是在玉峰岭上,而“三溪”则分别立永乐江畔。在县城的宜溪书院曾办过城关完小,我读高小时参观过,看到了大门上面那四字的横匾;上世纪80年代在龙市公社采访时,登山看了玉峰书院的遗址。这个书院建于北宋,南宋名相周必大离位后,在这里教书和著书立说数年。据说龙市一位有名的企业家曾准备投资重建,后来因在外遇到“特殊情况”而停了。前不久,又看了清溪书院的现状。而龙溪书院则在牌楼乡,离我家仅一公里,著名雕塑家周国桢、北大老教授何九盈等不少名人,都在这里读过书。我在这里读两年高小,天天唱“萧山耸立乐水清,我校的儿童活泼天真……”那首校歌,挂在校大门顶上黑底金字“龙溪书院”的横匾则日日相见,后来不知院匾何时拆毁了。实话实说,这四座书院要再建比较难,但若能在书院旧址立块纪念院牌碑,也是一种传承。

这里,还顺便讲一下我老家牌楼乡莲花村。村里曾有一座高大的青石古牌楼、一座美观有气势的大戏台和萧仙、莲花两庵,后都在文革中被拆掉(“两庵”后又重建了)。还有永乐江边有座“将军捧印”的天然景观,这是一块大青石立在另一块大青石上,又高又大很有气势,也在文革中毁掉。对这些古老文化的失去,心里自然不是味道。后来我建议村里重起一座牌楼,自己也助了点微薄之力,虽然是水泥沙石结构,但也有传承的韵味,且宣传了牌楼乡。

从全国《记住乡愁》的电视报道中,可以看到许多地方对传统文化建筑保护得好好的。这些地方为什么能保护得这么好,自然是当地人记住乡愁、薪火相传、发扬传统文化,尊祖敬宗不忘本的结果。青山绿水,源远流长。我想,文化底蕴深厚的家乡,会学习外地经验,扬长补短,“乡愁之花”定能盛开。改革开放后,安仁新建了很有吸引力的神农殿、万福庵、熊峰山公园、稻田公园、红色丹霞、南国药都、神农百草园等,就是生动的事例。乡亲和外来参观者赞扬,这是一堂堂“文化课”,一道道“自然景”,一阵阵“传统风”,一封封“乡愁信”。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