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胜有声
周末,约上好久不见的朋友,到牛排馆午餐。原想着牛排馆算西餐厅,不至于像中餐馆里那么吵闹,朋友间可以好好聊聊天。谁知,一进门见到的便是人声鼎沸的场景:打翻餐具的孩子,哭闹声伴着家长的呵斥;急促的铃声后当众高声接打手机;聊到高兴处开怀大笑;服务员在大厅用对讲机一遍遍大声催促着客人的点餐……朋友间隔桌谈话,都需要提高声调。全餐厅彼此间的声音也越来越高,一顿饭吃下来,感到身心俱疲。
清晨,楼下遛狗的女士,不断高呼不听话小狗的名字,对其进行训练;路边,具有“防盗”功能的电动车不知受到什么干扰,不停地叫着“别碰我、别碰我,抓贼啦、抓贼啦……”;桥头或岔路口,“10块钱3斤,10块钱3斤,甜得不得了,甜得不得了!”浓重的外地口音录在喇叭中,循环播放,促销着“本地”水果……
不断有新闻爆出,某处广场舞大妈和周边居民,或两个团队之间发生冲突,闹到派出所,甚至产生流血事件。每天早上路过广场,看到很多老年人一个挨着一个排着队,面无表情地在拍手转着圈,听着高音喇叭中那反反复复“阿弥陀佛”的音乐;不远处,另一群人穿红戴绿,神采飞扬地使劲打着腰鼓。这些声音不管你爱听还是不爱听,都直往你耳朵里钻,是否让你产生迷茫,以后该加入哪一支队伍呢?
为了噪音这点事,我还真和一辆大巴较过劲。一次我骑着电动车刚过大市口,身后突然传来刺耳的汽笛声,把人吓一跳。一辆大巴车嫌前方的轿车行驶缓慢,居然在市中心拼命地按着只有大巴和卡车上才有的特殊汽笛。这种尖锐的声音长时间响着,让路人的心脏都受不了。该车司机似乎越来越自鸣得意,大市口到南门大街,再到青云门,汽笛一直响个不停。正值下班高峰,机动车道上的汽车没有慢车道的电动车快,在一处斑马线,我拦下了那辆大巴车。司机气势汹汹,质问我为何拦车,我反问他知道汽笛扰民了吗?他还一脸茫然。最后惊动了交警,对这名司机进行了批评教育,他才悻悻而去。
现在的社会压力大,不少家长累了一天,回到家中,看到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一时忍不住,会大声批评。或许孩子被骂得默不作声了,但是批评他真的听进去了吗?《水浒传》中李逵感到委屈,找军师吴用评理,都是粗声大气,吴用的一番和声细语后,最终却是李逵没了声音。“有理不在声高”“以德服人”倒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
无声的世界,当然会少了些色彩,可是到处充斥着嘈杂的世界也会让人无味。假如在户外音乐节的现场,我们可以尽情欢呼躁动,让声音再大一点,那是专用场地,爱好者的乐园。日常生活里,在公共空间,噪音多了,使人烦躁疲累,大声喧哗也显得特别不文明。
我想用咱大镇江话轻轻地说:“嘘!小声滴嘎。”